就业歧视,不容忽视的问题
齐鲁人才 . 2016-12-05发布

据省教育厅统计,2017年,我省共有高校毕业生34.3万人,比去年增加1.7万人。而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700万人,加上出国留学回来及尚未找到工作的往届生,预计明年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将超过千万。如此之大的就业压力下,不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到各种就业歧视。

性别歧视:大学生求职难度大

合肥市某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小文最近有点烦。“从10月份到现在,我参加了6场企业的校招,都进入了面试,但都在面试环节被淘汰。刚开始,我以为是几率问题,但后来越发觉得不对劲,一些履历和笔试成绩比我差太多的男生都顺利通过面试了。直到最近一次面试,主考官直接问我准备什么时候结婚、生子,我才明白是遭遇了性别歧视。 ”

随着法律法规的日益健全,现在正规招聘会上已经很少见到“只招男生”这种明目张胆的性别歧视了,但隐形的性别歧视仍然不在少数。不少企业开出的招聘条件里并不限制男女,但在实际的招聘过程中,却总有不录用女性求职者的“正当”理由,比如以需要经常加班或出差、工作应酬多、直接领导是男性不方便合作等理由拒绝女生。

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去年曾在北京等地多所高校进行调查,结果显示比例高达86.6%的女大学生受到一种或多种招聘性别歧视,工科女大学生占80%以上。其中,有80.2%的女性认为,在招聘过程中存在 “招聘信息显示限男性或男性优先”“不给女性复试机会”“提高对女性的学历要求”等现象。

安徽大学辅导员李老师告诉记者,女性因为生理原因要承担生育之责,但不能因此职责而成为求职的 “绊脚石”,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拿出切实可行的政策,通过税收等方式给予企业补偿和优惠,从而减轻企业可能因雇佣女职工所产生的负担。特别是全面放开“二孩”政策后,女性承担的生育职责会更重,职场之路也会更艰辛,就需要有更多配套政策出台,这不仅是对女性求职的保护,更是对“二孩”政策的支持和维护。

地域歧视:经济发达地区户口优先

安徽籍毕业生小史近日在江苏某国企求职时,因为户籍问题直接被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淘汰出局。 “我出生在江苏,父母一直在江苏工作,家里大部分亲戚也在江苏,因此初试填信息表时,我把出生地直接填写成江苏。”小史说,“但是进入面试环节后,面试官得知我的户籍一直在安徽时,就直接对我说抱歉了,表示只招本地人。 ”追问其原因,面试官说本地人对本地熟悉,人脉资源丰富,有利于公司业务的开展。国内某大型猎头公司一位工作人员坦言,地域歧视现象在就业过程中是常有的事,通常是经济发达地区拒绝经济欠发达地区户籍,一线城市拒绝非一线城市户籍。

小史还发现,往年上海市招公务员是面向全国毕业生的,但今年上海市公务员招考几乎所有岗位都要求考生具有本市户籍。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专家认为,资源分配不均加上户籍制度,强化了地域之间的区别。每逢毕业生就业季,一些一线城市的事业单位在招聘时要求“限本市户籍”。户籍制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,但在改革推进过程中不应再强化附着在户籍上的特殊福利,否则就是在人为制造更多的地域差别,有可能引发更多地域歧视。只有当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协调发展,不同区域不再存在巨大的发展差异,个别地区不再有特殊福利,地域优越感和地域歧视才会随之淡化。

“随着房价的上涨,部分大学毕业生可能会因为城市的房价过高而放弃很多机会,一些补贴政策会帮助一部分人减轻压力,但是根本上还是会对社会人才的流失造成一定影响。”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云飞表示,广大毕业生不光要把目光聚集在一二线城市,很多三四线小城市或者更基层的地方就业机会也不少,一定要把职业规划的目光放得更加长远。

专业歧视:传统冷门专业被边缘化

“可能是秋招的缘故吧,文史类岗位特别少,并且多招本科生,在文秘、行政等岗位上,本科学历够用了,且成本低,好不容易看到有招文科类岗位,人家需要男生,我们这种文科女研究生成了老大难! ”合肥某高校毕业生小刘在朋友圈中发出求职感慨。

与往年不同,今年很多招聘中专业歧视呈现多发态势。刚面试完某大型国企的小刘告诉记者:“面试官直接说招研究生不希望是专业硕士,专业硕士用起来还不如某些学校的本科生好用;文史类不要新闻专业的硕士,因为这些人除了写稿其它能力都不行。我作为本校的新闻专业硕士,这种成见真的很让人失落! ”不仅新闻专业遭到歧视,哲学专业也曾遇到类似尴尬。很多人力资源部门直接以“主修课程专业不符”等原因,招聘文秘等泛文科类岗位时,直接对哲学专业毕业生关上了大门,连初试机会都不给。

安徽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专家表示,毕业生们不仅要多跑、多听,积累求职技能、多方搜集就业信息,还要找准定位,求职固然要抓紧,但是不止这一个出路,考公务员或者考研也是不错的选择;种种就业门槛,也给在校大学生敲响了警钟,一些冷门专业的毕业生,不妨利用业余时间,多修一些其他专业,多掌握其他知识,多锻炼综合能力,为将来的就业增加砝码。